我们常常为彩色宝石眼花缭乱的色彩所迷了眼,却没过想到,他们为什么那么“色”?
红宝石的红,和蓝宝石的多彩斑斓,原因是相同的吗?
下面就带你来了解一下吧:
首先,传统的彩色宝石颜色的由来有三种类型,分别是自色、他色和假色
宝石颜色由自身成分所含的元素导致的,称为自色,这类宝石我们称为自色宝石。例如橄榄石、绿松石等等。
宝石颜色由自身成分以外的微量杂质元素导致的,称为他色。他色宝石在十分纯净时,往往为无色,当混入了微量的致色元素时,就可产生不同的颜色。例如红宝石、蓝宝石、祖母绿等等。
可以说,我们所认识的彩色宝石当中,绝大多数都是他色成因。
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刚玉,在纯净的只含Al2O3时,是无色透明的,我们称之为无色蓝宝石。
但是,当它的晶格中混入了一定量的Cr元素,由于光线的选择性吸收,我们看到的宝石就呈现了红色。当红色达到一定的程度,够正、够浓,它就步入了红宝石的行列。
而倘若混入的是Fe元素,达到一定剂量,我们就能看到我们熟悉的蓝色蓝宝石。
祖母绿是绿柱石的一种,但是纯净的绿柱石是无色透明的。祖母绿赖以生存的妖艳的绿色,完全得靠混入绿柱石晶格当中的Cr元素才行。普通的无色绿柱石,可不值钱哦。
哦,对了,如果绿柱石混入了足够多的Fe元素,就有可能变成另一种受欢迎的宝石:海蓝宝石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我们的宝石之王:钻石,如果完全纯净,一般就是D的纯白钻石,妥妥的。但现实中,不安分的N元素,非得进来搅和一下。于是,现实中绝大多数的钻石,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黄色调。N元素含量越高,黄色调就越强,色级也就下降。
倘若宝石的颜色是基于物理原因(包括光的反射、散射、干涉、衍射等)而形成的,与自身所含有的元素无关,则称为假色。
宝石内部常存在一些细小的平行排列的包裹体、片晶、平行解理等等,它们对光的作用产生了假色。假色不是宝石本身所固有的颜色,但是却为宝石增添了无穷的魅力。
这当中,最引人关注的,非欧泊莫属。欧泊的主要成分是蛋白石,普通的蛋白石平淡无奇,但在欧泊当中布满的微小的蛋白石球体之间,存在着非常多的空隙。而白光在这些空隙当中,发生光学衍射作用。球体之间的空隙大小不同,从而衍射出的光线颜色也就丰富多彩。我们最爱看到的变彩,就这样出现了。
此外,还有一类宝石的颜色,来源于宝石内部微观晶格的结构缺陷。这类缺陷,表现为晶体结构的扭曲变形。这种微观的晶体结构缺陷,能够影响到光线的选择性吸收,从而引起外部颜色的变化。一个显著的例子,就是粉色钻石。
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协隆珠宝观点及价值判断。